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首 页  实验室简介 学术委员会 研究队伍 科研工作 开放与交流 平台建设 运行与管理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Scientific American以显目标题“Fishing for Billions”报道中国环境友好的淡水渔业
时间:2017-01-11 来源: 作者: 点击:

201541日,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发表了一篇由自由撰稿人Erik Vance撰写的“Fishing for Billions”的文章。该杂志的中文版《环球科学》20155月号(总第113期)翻译并刊发了该文。该文发表在刊物的可持续发展栏目,小标题为“How a small group of visionaries are trying to feed China ¾ and save the world’s oceans”,该刊的中文版翻译为“有一小帮富有远见的人正在努力养活中国—--拯救世界海洋”。

该文分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部分。海水养殖部分以獐子岛的海洋牧场式管理为例。淡水养殖部分在实验室解绶启研究员的全程陪同下进行,参观并采访了一系列的水产养殖机构和设施,包括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松江基地、江苏滆湖生态养殖系统、江苏武进的池塘养殖与人工湿地复合系统、湖北鲁湖池塘养殖、湖北梁子湖保水渔业、湖北上涉湖的生态渔业、湖北公安县的浮岛水生植物水质净化与池塘养殖工程等。

该文章开始写到,“中国科学院正在长江流域展开大规模的研究,参与实验的水域面积约为30000公顷”,“科学家和企业家的目标是把污染、浪费严重的老旧水产品生产模式,改造为独特、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模式,帮助大大小小的渔场经营者走向成功”。

在“Cleaner lakes and ponds”一章,该文谈到“要恢复消费者对淡水渔场的信任。中国主要产鱼区的一批科学家正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对关于水污染和被污染的食品的新闻损害了消费者对传统池塘养殖的鲤科鱼类及鲶类的消费信心的问题,文中引用了解绶启研究员的话“这简直是荒谬”、“对于养殖的池鱼,我们会追踪鱼的整个生命周期。而对于野生鱼类,谁也不知道它会去什么地方,遭遇哪些污染”。该文作者认为,太湖的蓝藻水华事件“帮助中国渔业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将目光投向了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扩大生产的同时保持水源的清澈。解绶启和同行门正在为此努力”。

梁子湖渔业与水环境和谐发展的例子也被该文引用。实验室刘家寿研究员接受采访并介绍了实验室在利用湖泊渔业结构优化保障水质方面的工作。采访中,当地的渔民认为“鱼的数量变少了,养鱼的收入却并没有降低”,“水质的确得到了改善,含氧量上升,含氮量下降。沿岸水生植物蓬勃生长,湖水的透明度也在慢慢回升”,“这种养殖方式的收益比传统的鱼塘更高,而且十分轻松”。

对于传统的池塘养殖,作者认为中国的科学家正在创新一些易于被渔民接受的并不是十分高科技的技术,“让养殖户的产品更健康、生产更具可持续性”。水生植物的“浮床”是一个很有效的手段,“水生植物也正成为中国净水行动的主角”。实验室多年合作的鲁湖是另一个很好的例证,这个渔场有千亩池塘和约6万亩湖泊。“2008年,在中国科学院的帮助下,养殖场在与主湖区相连的下游建造了湿地。同时,养殖的品种也从高密度的鲤科鱼类换成了鳜鱼,养殖密度虽然变成原来的1/10,但对环境更加友好,卖价也更高”。作者给这章的标题是“Balancing act”,形象地说明了现代渔业的模式是效益、产量、环境等的综合平衡。

文章最后引用了挪威生命科学大学(Norwegian University of Life Sciences)著名渔业专家Trond Storebakken对中国水产的评价,认为“中国人对生态系统健康的理解也完全不同。我们觉得某片湖泊污染严重,但中国人却觉得它能高效地产出食物”。“但过度污染的湖泊将是一场灾难。中国试图在这二者之间寻求完美的平衡——这才是让我感到惊艳的地方”。Storebakken认为,中国的科学家对自然系统的完美修复——对掠食者、食草动物和滤食动物的综合利用——令他深感震惊。他对中国很有信心,数千年来,这个国度一直在调整、发展获取海产品的方式,现在,他们又掀开了新的篇章。“这跟我们在西方做的事情完全不同”,Storebakken说,“他们正在掌控那些挑战。虽然他们的做法并不完美,但比其他地方做得好得多。”

Scientific American的这篇文章还引用了我所李钟杰研究员的在读博士生王齐东对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发展趋势与成就的综述(Wang et al., Freshwater aquaculture in PR China. Review in Aquaculture, 2015.)。

 

附:原文英文版和中文版。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版权所有 © 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鄂ICP备050003091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南路7号 邮政编码:430072
E-Mail:febl@ihb.ac.cn